农业农村现代化:精耕希望的田野

2022-08-19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1月5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

  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放眼广袤田野,麦浪之上有北斗导航,施肥打药有无人机,大型农机翻整土地、水稻种植全程智能作业、家禽养殖远程可控、农业生产基地云端互联……如今,种地已不再是原始的“刀耕火种”,依靠高科技,劳苦的“下地干活”日益成为真正的“轻松活”。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数据,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到23.8%,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物联网监测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植保无人机年度作业量近3亿亩。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路径可概括为生产设施化、社会服务化、产业融合化、生活便利化、环境绿色化、治理高效化、农民技能化和乡风文明化。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单位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预测,2035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特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5年将突破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和智慧农业等发展瓶颈,奠定重点产业技术基础,到2035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告诉记者,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协同推进县域城镇化,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与国内其他产业信息化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面临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滞后、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基础薄弱、农村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创新团队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

  因此,要加快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等突出问题,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进教育和“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未来亟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面向“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全面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农业的加速融合正在改变着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面貌和模式。数字化、科技化的发展,大量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希望的田野注入了新力量,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种地之前要先进行土壤检测,然后再调研作物种植历史和农户信息、气象数据等,最后开展农事操作……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村和农民正在受益于这种与传统的靠天吃饭完全不同的耕作方式。

  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表示,必须根据各地的农业结构和作物类型,走有差别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比如,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地区,土地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的权重应该更大一些,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名特优产品的优势,坚持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路线。

  机械化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已实现机械化全覆盖。2021年,吉林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875万亩,比上年增长5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以上。2020年,全国各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小麦、水稻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率分别超过95%、85%和90%,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要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告诉本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农业全产业链。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返乡入乡在乡创业。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在提高物质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生产力层面下功夫,更需要在生产关系层面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更好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海鹏向记者表示,农地流转能够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采用新型经营方式又能够更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